本文目录一览:

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

1、恩所加谏太宗十思疏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;罚所及,则思无以怒而滥刑。

2、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,魏征对此极为忧虑,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谏太宗十思疏的后面隐藏着危机,在贞观十一年(637)的三月到七月,“频上四疏,以陈得失”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就是其中第二疏,因此也称“论时政第二疏”。

3、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谏太宗十思疏:想要树木长得高,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;想要使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
4、出自唐代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原文选段: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莫不殷忧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。

5、谏太宗十思疏 〔唐〕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〔1〕;欲流之远者〔2〕,必浚其泉源〔3〕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
谏太宗十思疏的译文
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译文: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,一定要稳固它的根;想要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,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。

何必劳神苦思,代下司职,役聪明之耳目,亏无为之大道哉?白话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,一定要稳固它的根;想要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
何必劳神苦思,代下司职,役聪明之耳目,亏无为之大道哉?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,一定要稳固它的根;想要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,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积其德义。
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由魏征所著,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”,全篇情感真挚,唐太宗说它是“言穷切至”,使得自己“披览亡倦,每达宵分”。

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

1、出自唐代文臣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。原文节选如下: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德不处其厚,情不胜其欲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者也。

2、魏征提出的“十思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?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。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,是用来劝谏皇帝的,所以“十疏”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,又无一不为“垂拱而治”的封建统治着想,使唐太宗乐于接受。

3、魏徵的谏疏有理有据,他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,将比喻作为一种推力手段,以达到生动、直观的效果,从而使本文的说服力大大增强。尤其是“十思”,犹如格言警句,令人刻骨铭心。

4、《书信鉴赏·友书·谏太宗十思疏》注释与鉴赏 唐·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①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②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
谏太宗十思疏翻译

1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译文如下: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谏太宗十思疏,一定要使它谏太宗十思疏的根牢固;想要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
2、谏太宗十思疏 【作者】魏徵 【朝代】唐 译文对照 臣闻: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
3、“疏”即“奏疏”,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,属于议论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