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
《渔家傲秋思》写作背景是什么?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写作背景:《渔家傲·秋思》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。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至庆历三年(1043年)间,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。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创作背景: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至庆历三年(1043年)间,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。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的背景是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至庆历三年(1043年)间,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的时候创作的,当时北宋与西夏处于战争对峙状态。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一词是边塞词的首创,为以艳情、婉约为主的宋词开辟了一个写景宏大而思想深沉、风格豪放而感情真挚的审美境界。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原文及注释

《渔家傲·秋思》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秋天到了,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。大雁又飞回了衡阳,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。黄昏时分,号角吹起,边塞特有的风声、马啸声、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。

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,意境开阔苍凉,形象生动鲜明。 【作品原文】 《渔家傲· 秋思》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 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

总之下片抒情,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,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。

渔家傲·秋思 宋代: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渔家傲秋思典故?

借用“燕然勒石”的典故,表明战争未胜,军事不利,回乡无从谈起。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,抒发了将士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。

“勒石燕然”用的是《后汉书·窦融列传》中的典故,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,一直追击到燕然山,刻石纪功而还。《渔家傲·秋思》宋代: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引用了窦宪的典故。据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记载,汉和帝永元元年(89),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,出塞三千余里,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。注释:燕然未勒:指边患未平、功业未成。燕然:山名,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。

勒石燕然,用的是《后汉书·窦融列传》中的典故,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,一直追击到燕然山,刻石纪功而还。这是下片的首句中,词人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。